有时你的梦境不值得纪念!
你是否还记得早晨刷牙时自己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的思维经常处于游荡状态,但我们会将大部分想法视为无关紧要的信息而进行抛弃。欧内斯特·哈特曼教授曾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梦境,尤其是平淡无奇的梦境,可能被大脑视为“白日梦”,因此不值得进行记忆。
安德里隆指出,那些更为生动、情绪化、连贯的梦境更容易被记住,可能是因为它们引发更多的觉醒,其叙述更易于存储。罗伯特·斯蒂克哥德是一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他表示,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梦境记忆,有一些技巧可以尝试,例如在睡觉前喝水,这样可以在半夜醒来上厕所的时候,通常伴随着梦境记忆。
研究表明,回到床上睡觉后,你可以尝试提高记忆梦境的机会。努力记住梦中的内容,并在完全清醒时反复思考那些碎片化的记忆。闭上眼睛,静心思考,并不断增强梦境记忆,直到你的海马体能够捕获和存储这些记忆。
梦会影响睡眠质量吗?
其实并不会!
相反,做梦其实是保护睡眠机制的一部分。根据睡眠周期,人每晚可以做4-5次梦,但总时长不会超过2个小时,因此做梦并不会占用太多睡眠时间。事实上,睡眠质量受到身体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做梦本身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噩梦,从而使人从睡眠中惊醒,难以再次入睡,反而感到疲劳。此外,神经衰弱的人可能很难入睡,一旦入睡后又被恶梦惊醒,导致白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因此,做梦并不会影响睡眠质量,而是身体或心理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曾进行阻断人做梦的实验,结果发现,剥夺梦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和脉搏电反应能力增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减弱。
同时,剥夺梦还会引起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易怒、感知幻觉和记忆障碍等。因此,做梦不仅不会影响睡眠,反而有助于身心健康,是保持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延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地
人类的梦境是大脑活动的产物。白天,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但晚上疲惫后,脑电、眼球运动和觉醒状态连接起来,身体肌肉出现抑制意识状态,这时白天所见所闻就会在梦中再现。梦境内容与白天经历有关。
如果我们过度思考某件事,晚上就可能梦到它;或者即使没有过度思考,但曾经经历过,晚上也可能回忆起来。睡眠时的外界刺激会导致大脑做出不正确的反应,从而产生各种奇幻的梦境。身体内部的刺激和病理变化也会引起类似的情况。
因此,我们才会有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状态。梦地产生是大脑地活动,人在大脑清醒地时候,对外界刺激不停地做出反应,到了晚上疲倦以后,在睡眠过程中,脑电、眼球运动和觉醒的状态是一个链接,只有身体肌肉出现抑制意识状态,白天所见所闻都会再现我们地梦中,梦地内容也和白天地时候受到有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