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机市场里,富士相机一直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只专注于半画幅相机,也就是常说的“残幅”相机,并且还被挂上“情怀”“玩具”甚至“非主流”的标签。对于初学者和摄影爱好者来说,在选择相机时,经常听到有人说,“富士,只适合玩玩,真正的专业摄影不会选它”。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富士半画幅相机的真正定位又是什么?为什么尽管富士那么受追捧,却又无缘专业摄影?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不同于索尼、佳能、尼康等主流品牌全力发展全画幅相机,富士则专注于半画幅相机,并在另一端又推出了高端中画幅的GFX系列相机。这样看似“避开主战场”,其实是在明确自身定位——半画幅的轻便和中画幅的画质。在半画幅相机里,富士并没有满足于“入门机”或“副机”这类定位,而是把半画幅相机按旗舰机型来做的。从机身到镜头,富士想做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使用闭环。

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闭环”上。富士相机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的半画幅相机卖出了其他品牌全画幅相机的价格,虽然说富士相机在相机外观与色彩处理上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但也很难打破“底大一级压死人”这个惯性思维,虽然富士在这一点上也做了补救,那就是推出了底更大的中画幅相机,但鉴于中画幅相机高昂的价格,非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因此,这就让一些人认为买富士“不值”,进而产生“富士相机只适合玩玩”的误解。

展开全文

而且富士相机也一直在强调“玩摄影”的这一个基调。复古的机身,机械感十足的操作拨盘,再加上它的胶片模拟带来的各种直出色彩,让它成了“情怀摄影”的代名词。这对于爱好者而言,是一种沉浸式的拍摄体验,使得每次拍照都有一种仪式感。但如果是职业摄影,这种“氛围”就不够实用了。因为职业拍摄讲究的是效率、稳定、容错率,而不是沉浸感。像在婚礼、新闻、体育这些高强度的拍摄中,拍摄者更看重的是相机的对焦性能、连拍速度以及器材的可靠性。此外,镜头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富士虽然为X卡口开发了大量高素质原厂镜头,涵盖广角、人文、长焦等常用焦段,但与佳能、尼康、索尼这些丰富且开放的镜头群相比,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拍摄上,比如超长焦、大光圈、长焦、焦、移轴、微距等,富士更是缺乏。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富士相机在职业摄影里的“存在感”远不如在爱好者圈层中那样好的原因了。不是它不能拍出好照片,而是它在面对高强度、高效率、可预期性的商业拍摄时,它的优势尚未形成。对于很多拍摄者而言,使用富士相机更像是在“为自己拍”,而不是“为业务交差”。当然,这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摄影角色的自我区分。

回到最初的问题,富士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它是为追求摄影本质的人打造的一套“回归传统拍摄的体验型系统”。说富士只适合“玩玩”,其实并没有贬低的意思,而是强调它的出发点并非职业摄影,而是以“玩摄影”为核心目标。反过来说,那些将摄影作为职业的人,在拍摄器材选择时更倾向于通用性、效率和镜头的多样性性,显然富士不是首选。但这不意味着富士无法承担专业任务,而是它的市场定位与主流专业摄影的逻辑存在差异。

所以,富士不是玩具,但它确实适合“玩”。这种“玩”,不是不认真,而是对摄影本质的坚持与回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