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吕不韦与赵姬之间的复杂关系。吕不韦在赵姬怀孕时,将她送给了异人,并协助异人返回秦国,最终帮助他登上了秦国的王位,成为庄襄王。当庄襄王登基后,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并且被封为文信侯,同时还获得了蓝田地区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然而,吕不韦的封地很快发生了变化,改为三川郡的洛阳,且他的食邑增至了十万户。
吕不韦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商人,更因为帮助异人实现了登基梦想,而被视为其成功的幕后推手。他的商业头脑和政治谋略使他在秦国的权力舞台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他日后进一步巩固势力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庄襄王的统治仅持续了三年,便因病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佐嬴政,继续掌握政权。
当嬴政继位时,秦国的国力正处于逐步上升的态势,而吕不韦作为辅政大臣,功劳不可忽视。他在政务上的高效管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嬴政逐渐成长,吕不韦的权力开始受到威胁,尤其是当嬴政即将亲政时。吕不韦明白,一旦嬴政开始亲政,他将失去对国家的控制。于是,在公元前239年,当嬴政年满21岁时,吕不韦采取了一项举措——发布他主编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首部系统化、有组织的文集,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融合了儒、法、道、墨等诸家学说,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此书的发布,不仅旨在展示吕不韦的智慧,也有意在嬴政及朝廷面前宣示他依旧掌握着影响力。为了进一步证明《吕氏春秋》的权威,吕不韦将书籍张挂在咸阳市场的大门上,并宣布如果有人能够增减其中的任何内容,将奖励一千两黄金。然而,最终没有人敢于改动其中的字句,亦没有人敢提笔。
展开全文
吕不韦原本希望通过此举来威慑嬴政,使其更加顺从自己,然而,嬴政却将此举视作吕不韦的挑战,认为他试图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使得嬴政对吕不韦的反感日益加深。此外,还有一件事情更加激化了嬴政对吕不韦的厌恶——那便是赵姬与吕不韦的过往关系。
庄襄王去世后,赵姬因寂寞和孤独产生了与吕不韦恢复旧情的想法。吕不韦深知这一秘密可能会被嬴政发现,因而派遣嫪毐进入宫中,借此接近赵姬。嫪毐深得赵姬的宠爱,两人育有两个孩子。然而,嫪毐在嬴政开始亲政后,因心生不满而密谋叛乱,意图推翻嬴政,建立属于自己和赵姬儿子的王朝。幸好,嬴政及时镇压了这场叛乱,嫪毐及其势力很快被彻底摧毁。
至于吕不韦在此叛乱中的角色,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认为他可能参与了镇压叛乱,亦有人猜测他当时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等待局势发展。然而,不论吕不韦是否直接参与了叛乱,事件的发生无疑加剧了嬴政对他的敌意。镇压叛乱后,嬴政开始对吕不韦展开了一系列的打压行动。
在第二年,嬴政决定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尽管许多大臣曾为吕不韦辩解,认为他曾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嬴政最终还是决定将吕不韦调回其洛阳封地,要求他在家中反省。即便如此,吕不韦的影响力依然未曾削弱,许多名士纷纷前来拜访他。为了防止吕不韦卷土重来,嬴政决定将他流放至遥远的蜀地,并最终下令让吕不韦自尽。
吕不韦死后,嬴政为了防止他门下的势力再度造成混乱,下达了严苛的禁令:所有来自三晋的人员一律驱逐出境,而在秦国任职且俸禄超过六百石的官员,则被免职并流放。虽然吕不韦已经去世,但他的政治影响和遗产依旧深远。
吕不韦无疑是一位商界和政治上的双料成功者,但他最终未能逃脱权力斗争的陷阱。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任何人的权力都难以保全。当皇权感到威胁时,曾经的合作伙伴也会成为清除的对象。吕不韦的一生究竟是否值得?或许只有历史能给我们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