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争在阴险狡诈的司马氏手中落幕。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一改往日谦虚勤勉作风,开始充填后宫,过上奢侈糜烂的生活。
美中不足是后宫佳丽过万,看花眼也不知道选择谁好。
那就翻牌子吧?
清代皇帝喜欢翻牌子
晋武帝偏要不落窠臼。
他怡然自得,驾上羊,隐匿在一辆晦暗而华丽的车中。不管羊带他去哪里,他就听从羊意,留宿在何处。
毫不费力,看似天注定。谁说的?
嫔妃们决不缺心机。
听说羊是喜欢吃竹叶和喝盐水的,于是她们就把宫门口插上竹叶,在地面上撒些盐水,好吸引羊车停下来。
这并不是史书中独一桩。
南朝的宋文帝也有此癖好。
花蕊夫人有诗云:“诸院各分娘子位,羊车到处不教知。”
故事的主角由无名氏换成了受冷落的潘淑妃。她偷偷命人把地上涂上盐水,羊果然到此舔地,不愿离去。
羊好像上天赋予其使命,专往潘淑妃宫殿处去。
宋文帝竟以为上天怜悯这个妃子,还说“连羊都为你徘徊,何况人呢?”
这两个故事如此雷同,不免让人怀疑写书的人互相抄来抄去。
羊车乃是祥瑞之兆,驾羊车倒是不稀奇。
关键是羊不及马那般壮硕,力量应该拉不动壮实的成年人吧?
南朝宋文帝
其二,卫玠的羊车。
晋代除了皇上有坐羊车的雅好以外,士大夫贵公子也坐。
比如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卫玠。
卫玠之美,传颂千古。
“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大概五六岁时,这个粉雕玉琢的小朋友乘着羊车到市集上逛街,引来旁边的吃瓜群众的殷切关注。
他们感觉这孩子真是漂亮,惊为天人。
当时洛阳全城的人都蜂拥而至,要来一睹他的风采。
可见从小就是个帅哥。这种美丽,可能更类似于一种秀美,绝世独立之美。
卫玠出身贵族,出身得清朗如玉倒也不奇怪。
他的母亲出自琅琊王家,门第、家世都不俗。
单单说人们喜欢看卫玠还不足奇,讲起世家小公子多半也有浮夸之语。
甚至就连卫玠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济也对自己的亲外甥外貌感到嫉妒。这位骠骑将军本身就是一表人才,但他见到卫玠也忍不住说,我真是自惭形秽啊!(成语出处正是这里)
想象着这样一个年轻俊朗的青年人,阳光的面容,修长的身躯,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的。
只不过命运馈赠的礼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个英俊少年,一生颇为坎坷。
晋代虽然一统天下,但政治动荡。百姓倒还好,主要是王公贵胄们人心惶惶。
卫玠的祖父和父亲都被诛杀,为了躲避朝廷招募他为官,便一路南迁到了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有人说是舟车劳顿,也有人说是建业的百姓太过热情,都上集市来看这位美男子,结果他本来就身子柔弱,竟然二十七岁就被“看杀”了。让人惋惜得很。
到底为何有此一说?
卫玠本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岳父给他的题目就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竟能大病一场。
虽然之前没有夭折的征兆,但可能正是因为动荡的朝局,使他单薄的身体难以承受,他就这样猝然离去,空留下一个羊车的传说。
阴柔且脆弱,是个病弱型的美男子。
难道这羊车确实只适合拉些体格小的人吗?
其三,释迦牟尼骑羊问学。
佛陀的传记中也有佛教领袖释迦太子问学的桥段。
佛经中,释迦牟尼七岁时乘羊车去访问老师。
看来童子骑羊在当时倒是通常的举动,想来是因为这羊性本温顺,小孩子也驾驭得了。
只不过在犍陀罗雕像中有的故事,到了汉唐,传到中国来以后,这故事也被汉化了。
莫高窟的壁画上已经变成骑马问学了。
这骑羊一路流传下去,直到元明清也甚为流行,连海外也深受熏陶。
日本京都博物馆中藏有一件珍品“骑羊人物春梅折枝纹样金襕“。是严冬季节骑羊童子手持梅枝,扛着一只鸟笼的画样。
这骑羊的感觉和中华文化传统明显是一脉相承。
02
朝代变迁,故事流传于世。
骑羊和乘羊车在故事典籍中都不鲜见,只是这虚实么,还是让人心生狐疑。
清代学者俞正燮就考证过羊车,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用的羊车仍是马车,只不过由人牵着走,至于命名为羊车不过是取其羊乃吉祥之意。
东汉就有对车的名词解释,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一辆华丽精致的车正是东汉时羊车的含义。
到了魏晋,从有轮车变成了人力的步辇。
一众侍从抬着皇帝的步辇向宫中整齐地前进,显示皇帝的威仪和气势。
而《隋书》中则提及,羊车是由山羊般大小的小马拉着,故而得名羊车。
这一系列解释下来,羊车是人抬也好,马车的别名也罢,终究颇有魏晋遗风在,重点是提倡一种精致。
只可惜魏晋阴柔遗风为北方少数民族所鄙夷。
而羊车作为短暂的华丽,飘落在历史的尘埃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